top of page

反璞歸真

從教宗穿著名貴羽絨,到上月美股因AI生成美國五角大樓受襲圖片而急挫,甚至用VALL-E能夠模仿您的聲音通過聲紋測試,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,什麼是真?什麼是假?單憑肉眼、聲音已經不足以驗證,反而傳統的實體活動、面對面交流,在AI浪潮下更值得追捧。

以往恐怖谷(Uncanny Valley)理論一直是讓人類分辨「人」的基準之一,然而登上Instagram、Twitter,由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「創造」的大軍正在不停繁衍,甚至去到以假亂真的地步,淘寶模特兒率先成為犧牲者,未來網紅世界相信都會翻天覆地的變革。這讓我們不禁擔心,我們能否在未來分辨出真實的人和AI生成的人工模型?


不過,同時間,假新聞亦通過這些技術大量湧現,一般來說,我們會相信我們看到的東西,但現在我們必須重新評估這種信任。假新聞和AI生成的影像讓我們對所看到的事物產生了疑問,我們不再能夠完全相信我們的眼睛。這種不確定性可以產生混亂,尤其是當它影響到重要的議題,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捕照片等,新聞機構為了點擊或流量有時亦會錯誤轉發,「有圖有真相」似乎屬於舊世界的產物,一千個人,可以「創造」一千個真相。


McAfee 技術長 Steve Grobman 指:「人工智能帶來了難以置信的機會,但任何技術都有可能被惡意使用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,AI 工具的獲取和使用變得愈來愈容易,也讓網路犯罪分子能夠以更加難以識破的方式進行詐騙。」任何人都可以收集到您的錄音,再用VALL-E等生成軟件創造另一個您,「猜猜我是誰」等變得更防不勝防,聲紋保安幾乎可以作廢。


AI刺激人與人聯繫的需求

當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虛偽的世界時,我們對於真實的渴望將更為強烈。人與人失去信任時,任憑任何高科技亦無濟於事,於是疫後復甦的實體活動變得更為重要,當大家都厭倦了用Zoom、Teams自說自話,只有真實的互動才能感受到雙方的誠意。愈來愈多企業從以往的線上模式轉投線下,只因更多人質疑在虛擬世界中不是真人而是AI Bot,早前NVIDIA英偉達的發佈會就展示了玩家與AI角色的互動,因為每次的對答都如真人般有差別,誰知道在線上跟您開會的,可能是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。除非仿人類機械人能夠大量投產,否則實體活動依然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媒介。在這個由AI驅動的世界中,我們開始更加珍視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繫。


當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帶來的種種好處時,它既可以提供無數的優點,從提高工作效率到創造全新的服務,我們亦需要知道打開潘朵拉盒子的後果,而且當全球都走進這場AI軍備競賽時,難保一些企業、國家劍走偏鋒。我們近期亦見到各國政府針對AI的監管的陸續出台,這場人類與人工智能的角力,才剛剛開始。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,既有無窮的潛力,也有潛在的危險。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,並採取措施來防止濫用。這可能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法律的監管,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這種技術有深度的理解和批判性的思考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的同時,避免它的潛在風險。

6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